真正厉害的人,都是透过信息看本质的高手
发布日期:2024-06-08 04:21 点击次数:107
田氏家族出谋略家和军事家,大军事家司马穰苴就是田氏后裔(当然,他的后人基本都姓司马了,是司马这个姓氏的始祖之一),还有最著名的《孙子兵法》作者孙武,也是田氏家族的旁系。
在田和取代姜姓齐国之后,齐国在战国初期都相对弱小,屡战屡败,真正崛起成为强国是在齐威王田因齐在位期间。齐威王的故事比较多,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、田忌赛马,还有一鸣惊人等等。《资治通鉴·周纪一》记录了齐威王的一个用人的故事,对于我们普通人也有许多启发。
齐威王召即墨大夫,语之曰:“自子之居即墨也,毁言日至。然吾使人视即墨,田野辟,人民给,官无事,东方以宁。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。”封之万家。
召阿大夫,语之曰:“自子守阿,誉言日至。吾使人视阿,田野不辟,人民贫馁。昔日赵攻鄄,子不救;卫取薛陵,子不知。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。”是日,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。
于是群臣耸惧,莫敢饰诈,务尽其情,齐国大治,强于天下。
——《资治通鉴·周纪一·周烈王六年》
齐威王先后召见了两个大夫,一个是即墨大夫,对他说:“自从你管理即墨之后,每天都能够听到毁谤你的声音。但是我让人去即墨视察后发现,那里的农田被耕种得很好,百姓生活殷实,官员没有出什么问题,让齐国的东方获得了安宁。之所以有人毁谤你,是因为你没有巴结我的左右近臣的缘故。”接着,齐威王给他分封了万户食邑。
另外一个阿城大夫,齐威王严肃地跟他说:“你管理阿城之后,我每天都能听到赞誉你的声音。但是派人去实地考察发现,那里的农田荒芜,人们生活贫苦。上回赵国攻打鄄城,你不去营救,后来卫国占领了薛陵,你也完全不知情。之所以整天听到赞美你的话,是因为你用重金收买了我身边的官员。”当天,就将阿大夫和说好话的左右近臣处以了烹刑。然后群臣震撼,都不敢文过饰非、欺上瞒下,一定会披露实情,齐国因此上下太平,在诸侯国中实现了崛起。
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知道四个方面的道理:
第一:多维度的信息很关键
齐威王在评判两个大夫的时候,都面临着两种信息,一个消息源是身边近臣,另一个消息源则是派人去实地考察之后得到的汇报。显然这两种消息的可靠性不同,第二种消息,其实也是一种间接信息,但是因为这里派出去的是心腹之臣,所以基本可以当作一手信息。
第二种信息其实十分关键,一定要务求客观。资治通鉴这里没有进行细节描述,但是我们从逻辑上可以知道,要满足以下条件,1)派去的人一定要可靠,能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;2)这些人去地方视察的时候,不能让地方长官提前知道,这样的话,地方官没有机会做样子,同时不会威逼利诱,误导调研。
第二:对于不同的信息要进行比较、推理、调查、佐证
当对于同一件事情出现了多种不同描述时候,需要认真进行比较分析,相互验证。
齐威王看到的是两种相互矛盾的信息,自然就会想哪种信息更可靠。这便是一个比较过程。由于去视察的人是他的心腹,可靠性比较高,因此可能首先会出现一个假设,他会想:“我身边的那些人大概率在索取贿赂”。
在这样假设的基础上,那么就是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来佐证设想了。当然,如果君主比较专制的话,可能直接就会基于亲信的信息就会做出决策,直接给阿大夫判刑。我们不知道齐威王的中间过程是什么,或许是审问,或许是寻找受贿的人证物证等等。(从结果来考虑,齐威王最后的判断大概率是符合客观事实的,不然,只要有空子钻,底下的人会有很多小聪明)
第三:奖励和惩罚措施并行
人性最大的特点就是趋利避害,人的行为,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个人对于利害的判断和感知(当然,判断并不是都对的)。任何政策和规则的执行,都需要有对应的奖惩措施,让人们知道哪些事情是被鼓励的,哪些措施是被禁止的。
在股票市场上,也有奖惩机制,做得对了,就能够赚钱;做错了,就需要承受损失。只是股市中的特殊之处在于,奖惩的标准具有不明确性,比较抽象,即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一定要符合市场实际。
其实从个体的角度,也同样生效,那些做出成绩的人,做事情都有自己的纪律性,并且严格自律,他们也有一套潜在的奖惩措施。
第四:我们不能忽视领导者的影响,但更要重视制度的力量
齐威王作为一国之君,而且十分英明,上行下效整顿了吏治,任用适当的人才,让国家国力迅速提升。但是他再厉害,终究也只是一个人,即便在他当政时期实现国家稳定,成为战国时期第二波崛起的强国,但是这些成就来自于个人和团队,而并未实现制度化,因此齐国也逃不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,其儿子孙子把周边国家都得罪了,然后五国伐齐差点灭国。
中国古代社会更多是人治而非法治,王子犯法从来不与庶人同罪,总有些人想要超脱于规则之外,有规则制定权力的人,出于自己的私欲,如果规则对自己不利,就改变规则。
而在现代社会,个人的力量已经被逐步弱化,世界离开谁都会继续运行,过度依赖特定个体(现在各国或各大公司都有一系列制度,离开某个人就不能转的情况基本没有),有时候会隐藏巨大的风险。我们在研究企业组织时候,也不仅要看掌舵者,还要看这个组织的制度。(作者:逸柳的知行之路)